新闻详情

从-20%到-3.3% 保险业逐步恢复元气

  银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月,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24万亿元,同比下降3.3个百分点。与今年1月份近20%的降幅相比,经过半年的调整,保险业在保费端已经逐步恢复元气。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保费收入同比下降3.3%的情况下,保险业为全社会提供的风险保障同比增长102%,切切实实地发挥了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寿险:上半年保费增速-8.5%


  1至6月,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6851.92亿元、2851.52亿元、4380.92亿元、2501.06亿元、2517.6亿元、3266.38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9.9%、-14.9%、10.5%、17.4%、9.7%、14.7%。而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则是左右全行业保费走向的砝码。


  去年10月,原保监会《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正式实施,寿险公司不得不压缩趸缴业务规模,大力发展期缴业务。产品的期限、领取方式、保障方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无疑增加了销售难度,一位寿险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期缴和趸缴产品的销售模式是不一样的,需要的销售技能也不一样。”


  至此,寿险产品向“保险姓保、回归本源”转型,从“看情况”进入“严落实”阶段。面对突如其来的改变,行业保费出现了多年未见的负增长,今年前6个月,寿险公司平均保费增速为-8.5%,而去年同期为25.98%。


       特别是在一二月份“开门红”期间,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出现大幅下滑,同比分别下降25.5%、21.0%。不过,“各家保险公司在二季度加大聚焦保障型产品力度,加大费用投放并调整佣金分配,同时采取优化培训机制提升代理人素质等措施,推动上半年原保费与个险新单降幅进一步缩窄。” 安信证券分析师赵湘怀表示。也是自3月开始,寿险公司保费扭转颓势,增速由负转正,分别为8.5%、20.6%、8.6%、17.4%。


  具体来看,上半年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前十位的依次为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人寿、太平人寿、泰康人寿、华夏人寿、人保寿险、新华保险、富德生命人寿以及中邮人寿。与去年同期相比,安邦人寿跌出前十,中邮人寿冲进前十。另外,华夏人寿上升四位,太平人寿、泰康人寿上升两位,太保人寿上升一位,人保寿险下降两位。


  在这十家寿险公司中,前6个月保费实现正增长的有七家,华夏人寿增速高达30.6%,中邮人寿、平安人寿也超过20%。而从整个行业来看,88家寿险公司中有56家保费增速实现正增长、32家为负增长。近年成立的险企保费增速亮眼,比如,2017年开业的横琴人寿、和泰人寿、华贵人寿等保费增速均较快。


  尽管寿险公司正在积极适应转型,保费负增长态势也快速得到遏制,但赵湘怀表示,上半年寿险公司告别“人海战术”,保费增长持续度还需观察,如某上市险企营销员一季度产能同比下滑31%至13171元/月。因此,在人均产能同比增速趋缓以及营销员人数同比下滑的影响之下,全年新单保费同比增速将持续低迷,进而带来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速较低。


  不过,太平洋证券研报认为,按照今年5月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组织开展人身保险产品专项核查清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保险公司已在6月30日之前完成对自家在售存量产品全面自查并针对问题有效整改,受产品整改完成叠加低基数的影响,下半年,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速有望持续改善。


 产险:保费增速逐月降低


  与寿险公司保费收入起伏较大相比,产险公司今年一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前6个月实现保费6024.18亿元,同比增长14.2%,增速比去年同期提升0.3个百分点。


  财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前十位的依次为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国寿财险、中华联合财险、大地保险、阳光财险、太平财险、出口信保以及天安财险。财险“老三家”保费增速在14%至16%之间,其中,太保产险保费增速已连续三个月超过平安产险、人保财险。截至6月底,“老三家”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至64%。


  不过,产险公司1至6月保费收入增速正在逐渐收窄,增速已由1月的20.8%一路下滑至6月的9.4%。海通证券非银金融团队认为,保费增速下降与新车销量增速下滑有关。另外,6月底银保监会下发《关于商业车险费率监管有关要求的通知》,要求车险费用“报行合一”;8月初九大保险公司率先实行行业自律协议。下半年,车险价格战有望得到遏制,龙头企业优势将进一步彰显。


  从此前监管发布的详细数据来看,产险公司今年保费收入保持较快增速的功臣并非一直以来举足轻重的车险,而是非车险业务。1至4月,非车险业务实现保费收入1491.49亿元,增长37.17%。其中,农险业务182.99亿元,增长36.2%;责任险业务218.54亿元,增长34.6%;工程险业务54.23亿元,增长27.05%;货运险业务44.05亿元,增长24.26%。相比之下,车险业务6.59%的增速,已经拖了行业的“后腿”。


  非车险业务的快速增长,使多年来财险市场上车险“一险独大”的地位正在慢慢动摇。韦莱韬睿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自2010年至2016年,车险保费对财险公司的贡献率一直在73%、74%,直到去年才出现了松动。


  对车险来说,其所处市场正逐渐变为存量市场。而对于非车险来说,则正处在大展拳脚之际。比如,农业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前6个月达到367.97亿元,同比增长27.91%。太保产险相关负责人不久前表示,目前,该公司车险业务增速较低。从保费端来看,商业车险费改地区保费增速相对降低,主要源于改革逐步落地,导致车险增速波动,预计后续将趋于稳定。此外,受到2014年综合成本率高企的影响,太保目前保费结构本就处于调整阶段。“近年来,太保农业保险业务发展迅速,保费增速较理想,去年的综合成本率也不错。今年的目标是承保盈利并保持相对快速发展。”上述负责人表示。这或许也是该公司保费增速领先的原因之一。


  券商研报认为,后续与经济联动的传统险种(车险、企业财产险等)将稳定增长,而非车险中的新兴险种(农险、责任险等)将驱动行业扩张。


  风险保障金额增长102%


  尽管保费收入仍处于负增长状态,但今年前6个月,保险业为全社会提供的风险保障金额3886.28万亿元,同比增长102%,切切实实地发挥了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今年1月,原保监会在例行公布每月保险业经营情况的同时,首次披露了行业保险金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表示,风险保障功能是保险核心功能,而如何发挥该功能很大程度就体现在保险业给社会提供的保障金额上,月度风险保额的披露对于衡量或观测保险核心功能的发挥具有积极意义。


  比如,非寿险保额是防范相关风险的重要指标,寿险与健康险保额及相应的保单件均保额和人均保额是制定社会保障政策和评估社会保障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确立保险金额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有效改善保险产品的保障功能,矫正保险公司偏高主营业务的倾向;同时,有助于监管层评估运行风险,真正实现资产与负债的科学匹配。


  从险种来看,由于近年来责任险逐步成为辅助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风险保障功能不断提升。“随着政府简政放权以及责任转变的推进,各级政府都更加重视运用保险机制来完善社会治理,解决纠纷,这是责任险加快发展的动力之一。”监管人士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前6个月,责任险成为保额增长最高的险种,达310.19万亿元,增长220.41%。


  此外,车险保额96.40万亿元,同比增长26.38%;农险保额19062.32亿元,增长62.29%;寿险本年累计新增保额13.39万亿元,下降13.94%;健康险保额445.88万亿元,增长15.79%;意外险保额2232.85万亿元,增长85.68%。


  另一组数据也能体现出保险业保障功能不断增强。上半年,保险业赔款和给付支出5987.78亿元,同比增长3.50%。其中,产险业务赔款2628.58亿元,同比增长14.56%;寿险业务给付2489.40亿元,同比下降12.41%;健康险业务赔款和给付745.00亿元,同比增长36.18%;意外险业务赔款124.80亿元,同比增长22.65%。


  1~6月保险业


  为全社会提供风险保障3886.28万亿元,同比增长102.32%


  车险96.40万亿元


  同比增长26.38%


  责任险310.19万亿元


  增长220.41%


  农业保险19062.32亿元


  增长62.29%


  寿险本年累计新增保额13.39万亿元 下降13.94%


  健康险445.88万亿元


  增长15.79%


  意外险2232.85万亿元


  增长85.68%


  新增保单件数134.03亿件,同比增长93.56%


  货运险签单数量24.34亿件


  同比增长37.50%


  责任险32.36亿件


  增长112.12%


  保证险10.07亿件


  增长42.46%


  车险2.12亿件


  增长12.91%


  普通寿险2713.68万件


  下降27.42%


  健康险12.79亿件


  增长754.79%


  意外险30.19亿件


  增长3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