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保险保障呈现多元化发展方向

10月19日,由武汉大学、中国保险学会主办,国任财险协办的“2018年《保险研究》论坛”在武汉拉开帷幕。本次会议聚集来自保险监管系统、保险公司、高校、地方学会的百余位嘉宾,围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保险改革的历程与前瞻”主题,对保险市场发展情况展开深入研讨和交流。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魏华林表示,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全民风险意识不断增强,群众有效运用保险分摊风险的意识逐步提升。与此同时,保险业已成为我国增长率最快的行业之一,年均规模保费增长速度达27%,我国也成为世界第二保险大国。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秉正在会上强调,我国保险业发展产生的巨大变化可以分为三方面:第一,我国保险业正经历需求主体由传统行业向新型行业的过渡。过去,保险主要为第二产业进行风险保障,而现在高科技、物流、服务等新型产业均成为保险的服务对象;第二,个人保险需求主体更加年轻化,借助网络平台,对于网络社群、高科技产品更加感兴趣的中青年逐渐成为我国保险业主力军;第三,公众主动寻求风险保障的补偿方式使个人渠道业务放大式增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单一的保险保障已不能满足客户需求,从保险保障到提供风险管理、财富管理、企业价值的增值服务等多元化产品发展成为趋势。


  而科技与保险业结合产生的叠加效果对行业影响颇深。中国保险学会会长姚庆海表示,近年来,保险业利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等高科技产品有效采集、挖掘、整合数据及获取资源,完善风险评估、定价、转移、理赔等相应步骤。姚庆海强调,下一步,保险作为市场化风险管理工具仍需要深度研究,特别是要运用科学手段解决收益性、流动性难题,把握资金运用动向,使保险在前、中、后端都能发挥更大作用。


  然而,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


  陈秉正在谈起财险市场问题时表示,现在财险行业整体依然在靠车险规模保费“吃饭”。除去车险业务,前两年农险和企业险“平分春色”的情况也略有转变。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各险企着重发展农险,我国农险规模保费收入截止2017年底已达417亿元,占比财险市场5.2%,风险保额2.79万亿元,成为第二大险种。而在我国2900万家企业的市场空间下,企业财险保费收入增速反而进一步萎缩,财险市场发展不均衡。同时,面对保险需求主体的转变,我国为新型产业提供的保险并不适用,企业难以找到“量身定做”的产品,这也是企业财险增速下降的原因之一。


  面对市场管理问题,魏华林指出,不守诚信的保险销售、不惧风险的保险承保、不计成本的保险经营,这三大问题导致我国保险业发展混乱,尤其以保险人不守诚信对保险业伤害最大,而以小博大、乱投标、乱“举牌”等现象更使险资应用受到损害。此外,魏华林表示,在保险业发展较完善的美国,前10家险企市场份额占比约为40%,而我国有超过220家保险公司,前10家公司市场份额占比约为86%,其他中小企业分割仅剩的14%,市场集中度过高导致产业发展不均衡,存在恶性价格竞争等情况。